🌺♉♯
比后辈更常见的委托人是老人自己。活跃在抖音上的写手韩萌,就是从老人身上捕捉到了需求。那是一年国庆节,韩萌受单位指派采访一位退休干部。韩萌的任务是了解老人对单位的贡献,但老人更想从青年甚至童年埋下的种子聊起。韩萌意识到,老人的一生经历了大时代的波澜,他的故事是一个难以分割的整体,当有人愿意倾听时,他乐意回溯总结,给自己一个交代。
“一个人在单位工作的经历,要放进他个人历史中来理解。”公众史学研究者、上海师范大学历史系特聘教授陈新也有类似的经历,在浙江大学公众史学研究中心任职期间,他曾受学校委托,抢救性挖掘85岁以上的老教授在校任职期间的事迹我和岳交换夫妇爽,以弥补校史文献的不足。然而,陈新很快发现,如果只是关心老人与工作单位的关系,很难与老人建立信任。研究中心采访了几十位老教授,最终为每位老人都做了一本口述史。
丁满有意识地给委托他写作的老人作了分类。有的老人快退休了,知道单位要为他办一场欢送典礼,就想找人记录自己的一生,把回忆录作为资料保存在单位;还有的老人是为了增进儿女、子孙对自己的了解,以丁满在北京的房东为例,两位老人是北京一所高校的退休教授,孙辈出生、成长在海外,与老人交往甚少,老人希望孩子们知道自己的爷爷奶奶是怎样的人,便请丁满将他们一生的经历写成了20万字的回忆录。
韩萌告诉记者,目前回忆录出品没有标准可言。从业者的能力、审美差异很大,通过平台晒出的回忆录包装品质也千差万别。更难把控的是文本质量。通过比对从业者提供的回忆录文本,《中国新闻周刊》发现,一些回忆录偏重抒情胜于事实,将传主的个人经历传奇化,也有一些回忆录会更注重事实核查,力求将传主的口述与档案、公开历史资料互相印证,形成真实、可靠、准确的叙述。
🔧(撰稿:荀毅玉)如何几乎不损失视频画质而大幅度压缩视频?来试试VBR可变比特率吧!
2024/12/18蒋馨菊♌
派出所里的“杠精”辅警
2024/12/18曹广杰🐅
我的图书馆疗愈手记
2024/12/18劳树韵🔗
OpenAI王炸新一波:向开发者开放满血o1,测试中全面超越人类博士专家 ,准确率达到78.3%
2024/12/18石惠玉💸
盘点2024|人工智能:能力越大,隐忧与机遇越大
2024/12/18甄兰建🌲
在这里看中华文化赓续不绝——大陆高校师生团探访台北孔庙等古迹
2024/12/17农芳星⚪
银行合并,再传消息!
2024/12/17狄信朗⚑
新一轮个人养老金“开户大战”背后纠纷增多,五部门:违规行为严肃处理
2024/12/17慕容峰发x
人民网三评“互联网黄牛”之三:精准治理,穷追到底
2024/12/16公孙妹巧i
2019年中国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贵金属纪念币
2024/12/16米可勤🎏